四川狭口蛙

rugifera   Stejneger
   

  32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(42雄、9雌,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39mm,雌蛙体长49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02。体宽扁;头宽大于头长;吻短而圆,吻棱不显;鼻孔近吻端,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和上眼睑宽;鼓膜隐蔽,鼓环清晰;无犁骨齿,内鼻孔后缘各有一条明显嵴棱,外侧细内侧粗壮,两嵴棱在中线处几乎相遇;舌大,卵圆形,后端一般无缺刻,或略有凹陷。

表302 四川狭口蛙成体量度(四川峨眉山)
Table 30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Kaloula rugifera Stejneger (Emeishan, Sichuan)
单位:mm
项目 20♂♂ 9♀♀ 项目 20♂♂ 9♀♀
体 长
SVL 35.5—43.0
39.0 43.8—54.2
48.5 前臂及
手 长
LAHL 19.0—21.5
20.5
52.6% 22.8—25.3
23.8
49.1%
头 长
HL 8.8—11.5
10.2
26.2% 10.4—12.0
10.9
22.5% 前臂宽
LAD 2.7—4.0
3.2
8.2% 3.2—4.0
3.5
7.2%
头 宽
HW 10.6—14.4
12.5
32.1% 13.0—15.5
14.0
28.9% 手 长
HAL 11.0—12.3
11.5
29.5% 13.0—15.0
14.0
28.9%
吻 长
SL 3.2—4.6
4.0
10.3% 4.5—5.0
4.7
9.7% 后肢长
HLL 48.2—56.6
52.8
132.4% 48.2—56.6
52.8
132.4%
鼻间距
INS 2.0—3.3
2.7
6.9% 3.0—3.5
3.2
6.6% 胫 长
TL 14.0—16.6
15.0
38.5% 15.7—18.0
17.0
35.1%
眼间距
IOS 2.7—4.8
3.8
9.7% 4.0—5.5
4.9
10.1% 胫 宽
TW 4.5—5.6
5.0
12.8% 5.3—7.0
6.4
13.2%
眼睑宽
UEW 2.0—2.8
2.2
5.6% 3.0—3.7
3.3
6.8% 跗足长
TFL 23.1—28.0
25.7
65.9% 27.0—30.7
29.1
60.0%
眼 径
ED 3.2—5.0
4.2
5.8% 4.8—5.5
5.0
10.3% 足 长
FL 17.0—21.0
18.7
47.9% 19.5—22.7
20.8
42.9%

前肢适中,前臂及手长超过或几乎等于体长之半;指端略膨大,前缘平切状,第二、第四指几乎等长而略长于第一指;关节下瘤发达;内掌突小、外掌突向心部位有一小纵凹陷。后肢粗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后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,胫长不到体长之半;趾端圆略膨大,雄蛙除第四趾蹼达第三关节下瘤外,其余均为全蹼,雌蛙则具半蹼;关节下瘤明显;踉突2个,相距远,具游离刃,内蹠突大于外蹠突。
皮肤较光滑,背部有小圆疣,体侧及肛周围略多;枕部有一横肤沟;颞褶细弱。腹面皮肤光滑。
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,背面一般为橄榄绿色或草绿色,也有草黄色的,雌蛙多为深灰色或灰黄色;小圆疣基部散有大小不等的黑点;上、下唇缘黄绿色;肩部每侧多有1条宽的浅色斜行带纹。雄蛙咽喉部深灰黄色,胸、腹部米黄色,雌蛙咽喉部灰色或乳白色,有灰黑色小斑。液浸标本棕褐色或棕黑色,斑纹隐约可见。
第二性征:雄蛙指端背面有两簇骨质疣突,每簇由多个骨疣组成;整个胸、腹部有一片厚皮肤腺;具单咽下外声囊;雄性线紫红色。
卵:单生,卵径1—1.5mm,动物极棕黑色,植物极乳白色;外层卵胶膜在动物极上方平扁而略宽,成为帽状“漂浮器”。
蝌蚪:第37—38期的蝌蚪全长平均31.0mm,头体长约11.2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77%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03。小蝌蚪黑灰色,大蝌蚪一般为橄榄棕色,但随所在环境而有变异,在污水内或阳光充足的条件下色深,在清水内或阴暗条件下则色浅;有的个体背正中有1条米黄色纵脊纹。第31期的蝌蚪,后肢约3mm,全长31 mm,尾长20mm左右;体形宽扁;尾弱,尾鳍高而薄,尾末端钝圆。吻端宽圆,早期蝌蚪无外鼻孔,鼻孔出现时位于眼前方背中线两侧;眼小,位于头的两极侧,从背面不易见到;出水孔位于腹后端中线上,极近肛部,有弧形皮肤褶覆盖着;肛孔小,位于尾基中央。口位于吻端,无唇齿及角质颌,上唇平直,下唇呈马蹄形。已具四肢的变态期蝌蚪尾长18.0mm时,口裂已形成,背面色斑及小痣出现,指、趾及掌、蹠突均与成体相同。
表303 四川狭口蛙蝌蚪10个量度(四川成都)
Table 303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Kaloula rugifera Stejneger (Chengdu, Sichuan)
单位:mm
头体长
SVL 10.5—12.0
11.2 口 宽
MW 1.9—2.1
2.0
17.7% 尾肌宽
TMD 2.0—2.4
2.1
18.5%
体 高
BH 4.5—6.4
5.7
51.1% 尾 长
TaL 18.0—21.7
19.8
177.0% 后肢长
HLL 2.0—2.8
体 宽
BW 7.0—7.8
7.3
65.2% 尾 高
TaH 6.3—7.2
6.7
60.0% 发育时期
(Gosner,1960) 第33—38期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指末端略膨大,前缘平齐如切;趾蹼发达。雄蛙指端背面有成簇骨质疣突,胸、腹部有一片厚皮肤腺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500—1200m的房屋附近、山边石崖下或土穴内。一般难见到其活动,但到夏季该蛙活动频繁,尤其在大雨后形成的临时积水水坑附近,昼夜都可听到“姆-阿(mā-ā)、姆-阿……”的低沉叫声,鸣叫时身体膨胀几乎呈球状。四肢常伸直停留于水面,被惊扰后立即潜入水中或很快从另一侧再浮上来,此时极易捕获,被捕后该蛙身体皮肤上分泌出极黏稠的分泌物。产卵季节因地区和降雨迟早而异,在成都、都江堰市、彭州及峨眉山多在6—8月,大雨后白天也能见到雌、雄蛙的抱对行为,产卵时常浮于水面。平原地区卵产于屋旁、路边的临时水坑内、山区则多在废粪坑产卵。卵单粒漂浮于水面,受精卵在正常情况下发育迅速,20多天就完成变态,幼蛙在水坑附近活动。1976年11月16日,费梁等曾在成都市华西坝的一个积水甚少的水坑内,竟发现有越冬的已具后肢和四肢的晚期蝌蚪,当时气温4℃左右,这是首次发现狭口蛙类蝌蚪在野外越冬。据费梁等(1983b;4)报道,1980年8月10日将一只雄蛙放在松软泥土上,该蛙先跳跃2次,然后匍匐于泥土上,约2分钟后,左右跗、蹠开始交替推土,体后部逐渐坐入泥内,约1分钟整个身体被埋入泥土中。
据费梁等(1983b: 4—7)报道,四川狭口蛙在成都地区多在7—8月大雨或暴雨后集
群繁殖。1965年7月21日晚下雨后,发现50只成蛙,其雌、雄蛙比为8:42。该蛙繁
殖高峰期时多在气温升高到最高或近于最高温时(32—34℃)又突降大暴雨后,即进入临时水坑中产卵繁殖,产卵时的气温因下雨降温为20—27℃,繁殖水域水温比气温偏高1—2℃。该蛙繁殖水域选择在临时水坑,一般不到永久性湖塘中产卵,水深一般在30cm左右,最深者为50cm。繁殖行为多在大雨或暴雨后傍晚进行,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胸部,腹部厚腺体紧粘着雌蛙的背部皮肤,在交配过程中甚难分离,在雄多雌少的情况,常常发生2—4只雄蛙争抱1只雌蛙的现象。抱对后一般缓游1—3小时后才开始产卵,长者达5—6小时之久。产卵行为表现为多次分批产卵,每次产卵1—23粒,多为7—20粒。每只雌蛙产卵1663-3277(2569±741.90, n=6)粒。据费梁等(1993a: 41—48)报道,受精卵在水温26℃的条件下,自卵受精开始至鳃盖完成止共需45.5小时左右;其分为25个发育时期,该蛙胚胎发育速度甚快,胚胎在原肠胚晚期末,卵黄栓尚未消失,胚体开始纵轴伸长;胚胎孵化于心跳期之后,绝大多数个体在鳃血循环期;鳃盖完成时先在腹中部形成单一的出水孔,随后该出水孔逐渐移向肛孔前方。19小时左右孵化出小蝌蚪,20—23天即可变态成幼蛙,幼蛙登陆营陆栖生活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甘肃(文县)、四川(仪陇、平武、都江堰、彭州、成都、峨眉、乐山、雷波)。